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168飞艇开奖结果查询方法 > 新闻动态 >
引言:根据德国军队的标准,中国陆军计划在三到四年的时间内,统一编成60个步兵师,所有武器装备均从德国进口。国民政府的军事领导层曾分析认为,1930年,日本已经有17个常设师团,实际能投入中国战场的约有10个左右。当时中国有3个完全装备的师(即3万人),他们用来对抗1个日本师团(约1.8万人),且拥有充分的优势。于是,能与日本的师团在正面作战的部队就被称作“德械师”,也就是装备德国武器的中国军队。
熟悉抗日战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,正面战场的五大主力,包括新一军、74军、第五军、18军和新六军。然而,在他们之前,还存在更为著名、更加悲壮的“绝对主力”,这些便是抗日战场上的三支德械师和教导总队。这些部队的组成分别是88师、87师、36师与教导总队。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军队的精华,全部装备德国制造的武器。虽然当时的计划是要装备60个这样的师,但由于战争的爆发,最终只装备了三个。即便如此,这三个德械师仍然给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,尽管它们在抗战初期几乎全军覆没,成为了传奇。
展开剩余80%在中原大战之后,蒋介石在名义上成为了天下共主,领导着南京国民政府,并拥有200万的军队。然而,这支军队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体。由黄埔军校培养的军队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,约70个师,这些被称作“中央嫡系部队”。而剩下的三分之二,基本上是一些未经现代化军事训练的杂牌军。即使是中央军,它们的装备和日军相比,依然落后太多,更别提当时的欧美军队。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,既有德国制造的,也有英国、捷克等各式各样的,甚至还有自制的土枪,火力和后勤保障的不足可想而知。
黄埔军校的许多军官是从袁世凯创办的保定军校中毕业的,这些军官的作战思想相对老旧,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,无法适应新形势。蒋介石及其一批军事幕僚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,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西方,寻找合适的军事“合作伙伴”。最终,德国成了中国的军事“合伙人”。中德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,尽管德国在鸦片战争时也开始与中国有接触,但与英国的帝国主义野心不同,德国没有对中国领土的扩张企图,双方的合作在列强中最为愉快。
清政府视德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,向德国购买武器,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也曾帮助中国修建防御工事,如在旅顺港和大沽炮台安装重炮。此外,德国还协助建设了中国最大的汉阳铁厂,并为张之洞及袁世凯训练军队。可以说,中德之间的合作密切且深入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德国被迫签署了《凡尔赛合约》,国家经济崩溃,但德国的军事工业依然保持世界领先。为了挽救经济,德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中国,而当时中国急需现代化的军事装备,双方的合作成为了必然。
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德国军事专家是马克斯·鲍尔。鲍尔曾在一战期间担任德军参谋本部的少校,深受鲁登道夫将军的赏识。他为蒋介石写下了《现代军队组织建议书》,这份文件令蒋介石极为满意,立刻邀请鲍尔来华。之后,鲍尔带领着25名德国顾问团成员来到中国,任务是“帮助蒋介石消灭各地军阀,使中国成为德国的市场”。因此,在蒋介石五次围剿苏区的过程中,德国顾问团起到了积极的谋划作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些围剿战役中,一位德国军官也曾参与指挥,这也是德国在异国土地上的“对决”。
鲍尔去世后,蒋介石继续寻求德国的支持,随后佛采尔来华,帮助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。接着,第三位德国军事专家赛克特也来到了中国。赛克特被誉为“德国国防之父”,因为与德国总统不和而被解职。最为关键的是,德国将军亚历山大·冯·法肯豪森也参与了对中国防御体系的指导工作,他提出了用德国武器装备60个德械师的构想,这一构想与蒋介石的计划不谋而合。
蒋纬国在回忆录中提到:在法肯豪森的蓝图启发下,蒋介石曾充满信心,计划在短期内装备40个德械师,剩下的20个将逐步完成。当时,根据德械师的标准,每个师需要装备山炮、野炮共36门,而中国全国当时仅有138门,远远达不到要求。此外,每个师还需要装备150毫米榴弹炮4门,40个师合计需160门,但中国连一门都没有。即使装备能够逐步完成,训练依旧是一个难题,因为大多数士兵出生在农村,文化水平较低,难以进行快速有效的军事训练。尽管如此,蒋介石依然决定优先解决装备问题。
政府为此拨款,决定在五年内分批采购240门150毫米榴弹炮,第一批采购24门。1935年,首批24门重炮抵达中国,随后组建了炮兵第十团,并计划按阶段装备更多的炮兵部队。然而,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战争迫在眉睫,直至抗战胜利,国民政府仅收到这24门重炮。按照原计划,德械师的装备远未完成,仅初步装备了87师、88师、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四支部队。
尽管装备不全,这四支部队仍然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1937年8月13日,淞沪会战爆发,中国87师和88师率先投入战斗。在对抗日本海军陆战队时,遭遇了日军的三线轰炸,损失惨重。88师264旅的旅长黄梅兴也在战斗中牺牲,成为中国在淞沪会战中的首位阵亡将领。
随着战事愈发激烈,36师也投入了上海战斗。日军先后投入了多个师团,兵力达到12万,战斗规模不断扩大。中国方面,投入的军队达到75万,其中包括专门训练干部的中央教导总队。11月6日,教导总队刚到上海,就立即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11月11日,上海最终陷落,中国军队伤亡25万,三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在撤出上海时,已损失过半。
上海沦陷后,日军休整并继续向南京进攻。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,包括87师、88师和教导总队,都是从上海撤退过来的疲惫之师。87师在中山门与日军展开血战,88师则坚守雨花台和中华门,最终南京也失守。尽管这些德械师的表现卓越,但在此战后,它们的战斗力已严重削弱,教导总队的番号也被取消。
发布于:天津市
